在赣西大地悠悠流淌的岁月长河中,萍乡週江边的李氏家族宛如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邃文化的鸿篇巨著。翻开它,农商的勤勉质朴、科举的艰辛执着、仕途的担当奉献以及慈善的温暖良善,皆如鲜活的画卷般一一展现。从豆腐坊中升腾的腾腾热气,到朝堂之上回荡的激昂谏言;从田间随风摇曳的金黄稻穗,到书房内弥漫的四溢书香,李氏家族用悠悠数百年的时光,精心描绘了一幅从“良田万顷”迈向“学而优则仕”的壮丽图景,更将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精髓,深深地镌刻进家族传承的血脉之中。
农商奠基:石桥头启程,週江边扎根
故事的开篇,并无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源于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炽热憧憬。三世自谦公,因白竺山区发展受限,毅然决然地携母迁至萍乡石桥头。仅凭借一口石磨、一缸黄豆,他开启了家族的创业征程。
在那弥漫着缕缕鲜香的豆腐里,凝聚着他的勤劳与智慧。他每日伴着星辰起身,披星戴月地忙碌于磨浆、点卤、压榨等工序,每一步都严谨细致、一丝不苟;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中,尽显他的诚信与灵活,对顾客童叟无欺,故而主顾日益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财富逐渐累积,他在北城墙内购得半条街,家族的财富版图由此初现雏形。
自谦公之子德维,目光更为高远。面对蒸蒸日上的家业,他敏锐洞察到:“经商并非家族长久安身立命之本,家族根基需稳固于更为坚实之地。”清咸丰年间,他相中一片开阔之地,此地原属周姓人家。为谋家族长远发展,他果断买下这片土地,并将地名改为“週江边”,寓意周姓离去,李氏在此开启新的纪元。在德维及其子如日、如月的精心打理下,这里田畴交错相连,屋舍整齐有致,人口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一个庞大的家族就此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下根基。
至九世宝旃公时,李氏家族已成为当地声名远扬的富户。宝旃公天赋异禀,极具经商才能,将父辈传下的家业经营得愈发兴旺昌盛,田租高达一万余担,家底殷实程度令人惊叹。然而,宝旃公备受敬重之处,远不止于财富。他心怀公益,每当袁州郡城修缮,他总是率先带头捐资;县里的各类公益事务,他亦从不吝啬,始终慷慨解囊。因其热心公益、急公好义,被推举为萍乡县文昌宫六堂会首之一,在乡邻心中威望极高。彼时,他或许未曾料到,一场关乎家族命运的重大转折正悄然降临。
文脉觉醒:嘲讽之语引书香传承
这一转折,源于一次文昌宫集会时,一位文化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对宝旃公念出的带刺对联:“家有良田万顷,任你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此语如针般刺痛宝旃公,又如重锤般令其警醒。会后,他默默返家,望着满堂儿孙,内心坚定决心:“李家不能仅有财富,更要有学识!子孙必须读书,踏上仕途,方能活出精彩人生!”
彼时,他的四个儿子皆已成年,错过读书最佳时机,宝旃公遂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孙子辈。为给孙子们寻觅良师,他不辞辛劳踏遍各处,最终寻得一位饱学宿儒。宝旃公对先生的礼遇,至今仍在家族中传为佳话——他亲自精心安排先生饮食起居,派专人贴心伺候;先生喜好之物,厨房按时供应;先生书房始终窗明几净,文房四宝一应俱全。
有一事令先生终身难忘。一日,服侍先生的长工临时回家,先生并不知情。清晨,先生如往常咳嗽一声准备抽旱烟,帐外便递入一杆装好烟丝且点着火的旱烟筒。先生吸完烟,慢悠悠起身,撩开帐子,却见宝旃公正微笑着站在床前,伸手欲扶。先生又惊又感动,紧紧拉住宝旃公的手,声音颤抖道:“东家如此厚待,我必倾囊相授,不负所托!”此后,先生授课愈发严格,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字字斟酌推敲;孙子们学习也愈发勤奋,窗外月光、案头油灯见证他们的日夜苦读。
科举之路:寒窗苦读与千军万马的角逐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此句虽描绘了科举成功后的荣耀,但其背后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煎熬。李氏子弟本可凭家族财富尽享清福,却毅然投身于枯燥典籍,决心啃下科举这块“硬骨头”,他们所追求的,或许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理想。
苦读岁月,是对肉体与意志的双重磨砺。多数人并非仅苦读十年,从垂髫小儿至白发老者,一生大多时光皆耗于《四书》《五经》。寒冬腊月,砚台里墨冻成冰,手指冻裂渗血,握笔钻心疼痛,他们仍一笔一划书写;酷暑盛夏,屋子如蒸笼,汗水湿透衣衫,蚊虫嗡嗡作响,他们只能一边摇扇一边背书,常读到口干舌燥、喉咙冒烟。照明短缺时,因油灯昂贵,他们便效仿古人“凿壁偷光”,借邻家灯光看书;或“囊萤映雪”,用萤火虫微光、雪地反光照明书页。无数个夜晚,书桌上油灯燃尽最后一丝光亮,他们才揉着酸涩眼睛,趴在书上稍作休憩。
科举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残酷战争。其关卡包括县试、府试、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殿试(考进士),一级比一级艰难,每一步都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乡试为例,录取率常常不足1%。有些考生考到七八十岁,头发花白,却连秀才都未考取。即便考取秀才,也只是学生身份,无法入仕。而且,秀才每三年需参加学政主持的岁试和科试,考核学问后分为三个级别(廪生、增生、附生)、六个等次。若连续三次考最后一名,将被革去功名,其难度远超现今大学。
成败压力如大山般压在心头。中举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家族祠堂挂匾额,乡邻上门道贺,光宗耀祖;落榜不仅自身痛苦,还可能遭人背后指点:“看,富家子读傻了,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有甚者,因屡考不中精神崩溃,或穷困潦倒一生失意。但李氏子弟如倔强耕牛,认准科举路,便埋头向前冲,即便摔得头破血流,也咬牙爬起继续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宝旃公的六个孙子皆不负期望,先后顺利通过县府考试,考中秀才、举人,成为週江边李氏家族首批科举之士。宝旃公这位昔日富商,就此成为家族文脉传承的“引路人”,让书香在李家庭院绵延飘荡数百年。
巾帼担当:家族女性的坚韧与温情
在李氏家族的故事中,女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她们似山间清泉,温柔而有力,默默滋养家族根基;又似寒冬炭火,风雨来临时,用温暖呵护家人。
李吕氏,宝旃公曾祖母,是家族早期的“主心骨”。丈夫李子嵩离世时,二子尚幼,家庭支柱崩塌,天如欲倾。但李吕氏坚强不屈,一面悉心教导儿子为人处世与谋生之道,一面精打细算操持家务,使日子井井有条。她生活简朴,却热心公益:捐兴贤庄田五百把资助贫寒学子;捐八十缗修建京都会馆方便同乡;修建文庙、试棚,再捐八百缗。荒年时,她开仓放粮,拿出钱财周济乡邻,见乡亲温饱,她比自己富足还欣慰。这位柔弱女子,以双肩撑起家族艰难岁月。
李有棠、李有棻兄弟之母黄氏,心怀“大家”。家中田租与儿子俸禄,她首先想到家族学堂:“再穷不能穷教育,族中孩子皆应有书读。”光绪乙未、丁酉年间,萍乡遭遇大灾,颗粒无收,乡亲饥饿难耐,黄氏心疼不已,毫不犹豫捐出两千两黄金赈灾。这笔钱,有儿子孝敬,也有自己省吃俭用积攒。此善举救活无数乡亲,人们皆赞:“黄大夫人菩萨心肠。”
李有棻夫人俞镜秋,出身浙江绍兴望族俞家,遇事沉着冷静,有胆有识。某年,当地土匪作乱,官员惊慌失措,俞镜秋却镇定自若,让次子李复拜访各地官员,分析利弊,谋划御守策略。在她推动下,土匪之乱迅速平息,乡邻称赞:“李夫人胜似男儿。”后江西水灾,她听闻家乡受灾,立即拿出积蓄,变卖首饰,凑一千两黄金捐献。其善举感染其他官员,纷纷捐款,很快募集巨资救灾。
这些女性虽未在史书留名,却以坚韧、智慧与善良,成为李氏家族的坚实后盾。她们的故事,如散落珍珠,串起家族温情底色。
仕途风采:从萍乡学子到朝廷栋梁的担当
李氏家族科举之路终获丰硕成果,李有棠、李有棻兄弟堪称家族骄傲。他们不仅仕途顺遂,更时刻铭记“为生民立命”的初心。
李有棠是“学者型”官员。二十二岁时,以第三名考取袁州府学附生;三年后,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二十八岁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贡,次年入京朝考,考取八旗官学汉教习,获国子监学政衔,授职训导。他对学术执着追求,公务之余,耗时多年撰写《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辞官后,又花十年雇工刻印,亲自指导校对,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部印成发行。此套书成为辽金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为其在史学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有棠心系家乡,对萍乡虐待女婴陋习痛心疾首,大力倡办育婴堂,亲自过问经费与管理,使其维持数十年,救活无数女婴。他常对子弟说:“培养子弟为国家所用,有助于端正人心、醇厚风俗,我便心满意足。”他与兄弟带头捐田捐资,助力寒门子弟求学,期望更多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社会贡献力量。
李有棻仕途波澜壮阔。他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从内阁中书起步,历任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至护理陕西巡抚、护理两江总督兼署南洋通商大臣及两淮盐政,最后任江西铁路大臣,赏戴花翎头品顶戴,赠太子少保衔。每到一处,他皆办实事:在湖南,管理督审局、厘金局,整顿吏治,梳理财政;在湖北,任武昌知府八年,兴修水利,安抚百姓;在陕西,督办新甘转运局兼制造事宜,为边疆稳定尽力;在两江,兼顾通商与盐政,力求利国利民。
令人惊叹的是,李有棻兄弟、父子十人皆为花翎四品以上衔:胞兄李有棠花翎二品衔,为历史学家;胞弟李有椝花翎三品道员,经办运河堤工、厘捐局等要职;二弟李有榘为举人,任山西太谷县令等职,花翎四品衔;三弟李有荣、四弟李有桇同样花翎四品衔。下一代中,李有棻四个儿子亦十分出色:长子李豫为翰林院编修,花翎四品衔;次子李复任汉中知府,花翎四品衔;三子李颐官至湖南巡警道、交通银行总经理,花翎三品衔;四子李丰为户部郎中,花翎二品衔,皆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
一个家族能涌现众多栋梁之才,绝非偶然。背后是“读书报国”的家训传承,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坚守,更是李氏家族从农商到仕途华丽蜕变的璀璨篇章。
慈善传承:爱心接力铸就大爱无垠
时光流转,朝代更迭,李氏家族的慈善之心始终未改。从李吕氏、黄氏到李有棠、李颐,再到如今的李世美,这份跨越百年的爱,温暖了无数人。
民国时期,李有棻三子李颐归乡,见街头流浪孤儿,心疼不已。忆起祖父辈育婴堂善举,便与友人胡思义在南昌兴办育婴救济院。他常言:“这些孩子是迷途天使。”在其照料下,先后四千余弃婴获救助,在此成长、读书、学手艺,如种子般撒向社会,生根发芽。
这份爱心跨越海峡。李有棻的曾孙女李世美,曾任浙江省旅台湾同乡联谊总会会长、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副理事长。她接任台湾爱望信义光育幼院院长后,将心血倾注在孤苦儿童身上。 在她的带领下,义光育幼院成了孩子们温暖的“第二个家”。这里有宽敞的教室、温馨的宿舍、耐心的老师,更有母亲般的关怀。五十五年来,三千余名院童从这里走出,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一技之长,如今大多已成家立业。他们铭记院长的教诲:“将爱传递给更多人。”许多人回馈母院,有的捐款,有的当志愿者,让爱心形成温暖循环。
从萍乡週江边育婴堂到南昌育婴救济院,再到台湾义光育幼院,李氏家族慈善之路越走越宽。他们用行动证明:家族财富虽随时间变化,但善意与担当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
家声永传:士大夫精神的当代回响
回溯萍乡週江边李氏家族数百年发展轨迹,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从农商起步,凭借勤劳智慧走向富足;因尊崇知识教育,踏上尊师重道之路;科举艰辛,家族成员砥砺前行;仕途之上,勇担责任;慈善传承,温暖人间。李氏家族故事超越一家一姓兴衰,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生动写照。
士大夫精神内涵丰富: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志向,如李有棠、李有棻兄弟及其父子八人,在官场坚守勤政爱民,以民众福祉为首要;它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执着信念,似李有棠倾数十年心力编撰史书,传承先辈智慧文化;它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广阔胸怀,像从李吕氏到李世美,李氏家族代代热衷慈善,传递关爱温情;它还是“穷则独善其身”的清醒认知,体现为家族富贵不忘读书进取,困顿坚守初心,坚韧不拔。
山川如画,勾勒大地轮廓。近百年来,週江边李族先辈在为国家拼搏人群中闪耀独特光芒。科举时代虽已远去,但李氏家族传奇如宝藏,为我们带来深刻启示。
对家族而言,长久繁荣关键不在财富多少,而在传承精神优劣;衡量个人价值,不在官位高低,而在为社会奉献大小。恰似週江边潺潺流水,日复一日奔腾,李氏家族承载的士大夫精神,经岁月洗礼沉淀,愈发纯粹厚重。
李氏家族从富足起步,迈向仕途。从萍乡一隅角落声名远扬四方。数百年间,家族以行动证明:真正家族声誉不靠炫耀,靠一代又一代成员坚守践行,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为动人心弦的回响。这回响激励更多人在各自时代舞台书写担当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