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必有根。古往今来,谱牒纂修,绵延传承,上可明族溯源,下可睦族敦亲。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了先民们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和家族成员情况的结绳家谱。殷商时期,开始在骨版上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等内容,这些带记事功能和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被称为甲骨文家谱。姬周时期,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这便是金文家谱。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是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血脉”二字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谱系之特点。魏晋隋唐是家谱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编修和保管工作。凡是百官族姓撰修的家谱都必须呈送谱局,经过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和审定,方能收藏于谱局,并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也称“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名曰“私书”。家谱作为传统社会区别宗族世系和门第之风的重要证明,从科考选官到婚丧嫁娶,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受到世族大家的格外推崇。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宋代史学家郑樵曰:“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官籍谱牒亦遭焚毁,可谓“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对此,宋代理学家张载曰:“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宋代以后,允许私人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和世家大族走向了平民化,“尊祖敬宗收族”成为纂修家谱的宗旨。明清以降,官方积极鼓励家谱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家谱的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内容亦更加广泛,更注重伦理教化之功能。
週江边李氏,据谱载系唐西平郡王李晟十子、岭南节度使李宪长子宜春候李游之后。明万历年间,始迁祖广通公支系由袁州(今宜春市)沙子巷迁来萍乡。起先定居于萍西白竺李家源,以后萍乡週江边李氏便奉广通公为第一世先祖。清康熙初年,广通公长孙自谦公再迁城北石桥头。清康熙末年,自谦公长子德维公买下週江边一大片田地,从萍乡城北桥头迁住此地。这里原是周姓产业,李氏迁住后便更名为週江边,“週”的意思是姓“周”的已经迁走了。虽然週江边李氏宗系始祖可追溯到唐西平王李晟,但为何週江边李氏一支族谱自咸丰八年(1858)初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修、1992年四修,绵延千余年仅有四修?对此,参阅重修族谱有棻公序跋,大致有所了解。自宋徽宗大观年间懋公以后,元明“兵燹相循,谱牒未能及时继修,其修者又复散失”,但自唐至元二十余世,数百年间继继绳绳,实乃不幸中之幸!故便以旧谱详纪源流,而复以始迁祖广通公再提第一世,方有週江边李氏支谱,以示后世子孙。这样算下来,自明万历年至二十世纪末,萍乡李氏一支也就只有四修族谱了。
谱牒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人物事迹的重要档案材料。史学大师顾颉刚曾言:“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週江边李氏族谱既是陇西李昭萍支系祖先名讳、世系、源流情况的历史图籍,也是李氏重要人物事迹、族规家训、人物传记的特殊文献。可以说,与週江边李氏世系相关的人物事迹、寿序、传记、墓志等文献资料既是家乘又是国史,尤其是李氏三修族谱的文献录,其中不仅有週江边李氏家族的族亲或姻亲,如陈三立、唐景崇、孙家鼐、陈璧、刘廷琛、刘福姚、俞明震、萧光浩、喻兆蕃、文晟、文廷式、黄达璋、黄绍薪、黄承暄、梅光远、萧赣等,更是涉及从李唐时代晋国公裴度、书法宗师柳公权、刑部侍郎张彧,宋代欧阳修、周敦颐、朱熹,到晚清帝师朱益藩,协办大学士徐郙、协办大学士单懋谦、礼部侍郎李文田、山西巡抚李盛铎、两江总督端方、工部尚书陈学棻、民国教育部次长吴闿生、民国江西省长胡思义等历史文化名人,是研究中国近代史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正如伯高祖有鋆公所言:“盖邑乘备国史之采摭,而家乘实为邑乘之张本,其关系岂不重哉!”
回溯週江边李氏历次修谱序跋,先辈们谆谆告诫,谱牒乃族中大事,后辈当永志不忘。清咸丰戊午年初修谱,九世祖继璟、继觐二公跋曰:“世家巨族,未有不郑重于谱也!嘱我后人,毋因循,毋畏难,三十年一修,或不待三十年而修,则幸甚!”光绪丙午年重修谱,时任江西铁路大臣有棻公跋曰:“吾望族众勿数典而忘其祖,则吾族之福大矣!” 民国丙子年三修谱,有鋆公序曰:“距前修已三十年矣。此三十年中,丁口之继继承承,人事之琅琅炳炳,迁徙之熙熙攘攘者,不知凡几矣!值兹时局泯棼,风云变幻,人之善忘而不暇数典者,时势亦将使之然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族人首推人启、世臻总领週江边李氏四修族谱,乙亥年孟冬,四修谱告竣,世臻序曰:“修谱以励后人,激发孝弟之心,增加族人之凝聚力而更有所奋发也!”时光飞逝,如今又三十年矣。週江边李氏生齿日增,亟待五修。此次修谱,既是先祖“三十年一修”之遗愿,亦是借以敬宗收族,不致数典忘祖。冀族人铭记家范,和睦宗族,斯为淳风。耕读在先,敬长爱亲。朗月入怀,宽廉敦厚。出为国干,处为家桢。《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谱非一姓一族之私,乃大有功于公也。家谱作为家庭、家教、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国史、方志一起,被誉为三大史学支柱,三者交相辉映,勾勒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
甲辰孟冬月裔孙其瑞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