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 (1860-1902),字筱垣,一字元奋,萍乡周江边人,光绪十八年(1892)二甲进士,朝考一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国史馆协修,顺天乡试同考,花翎四品衔。系清故太子少保衔、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李有棻长子。
李豫幼时读书专攻经术古文词,不愿学那些应付考试的制艺,故三十有余,连初级的入学考试都不得过关,只好随父在武昌府任所读书,兼习经济学,郁郁不得志。
某庶常来鄂会李豫,见其书法攻北魏,于是请李豫代笔应酬。李豫受此刺激更感不快,于是决心与四弟李丰同归乡里,筑室建楼,收藏书籍,兄弟讲读。李丰专攻春秋公羊,李豫则致力毛诗,攻读之余才稍事制艺。
光绪十七年(1891),李豫得中举人。次年,即光绪十八年(1892),参加会试中进士。据清蒋师辙《台游日记》一书载:“八日,……是日见邸抄,会试总裁为翁尚书同龢、侍郎祁世长、侍郎霍穆欢、侍郎李端棻,同考则刘若曾、洪思亮、徐仁铸、施纪云、李福锟、许叶芬、吴鸿甲、彭述、周爰诹、沈曾桐、陈遹声、袁昶、邹福保、赵曾重、姚丙然、戴兆春、吕佩芬、冯金鉴,三五知交,皆不预也。”可见此次会考的座师、房师均为饱学鸿儒。出榜后,李豫中二甲第四十八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加四品衔赏戴花翎。
李豫恪静寡欲,不喜仕途攀登,其父故旧门生来京晋谒,均予谢绝,就连高爵显位的座师翁同龢,一年到头也没有一次走往。相国徐郙想引见他到南书房行走,以便将来重用,也被李豫婉言谢绝。
光绪二十五年(1899),其继母俞镜秋病世,李豫冒着风雪绕道奔回, 已是骨瘦如柴。 第二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李豫闻此国难,单骑进京。中途听说銮驾西狩,涕泣不止。时值李鸿章人京议和,李豫上书陈述议和条款,李鸿章采纳写入和约。 李豫对父亲李有棻奉朝廷命在广东高廉钦兵备道任驻江团练,防御东南,也曾提出独到见解
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豫参加了伯父李有棠所著“两史”,即《金史纪事本末》和《辽史纪事本末》的重刊事宜,与诸弟共同点校,并作《重刊辽金纪事本末末跋》。重刊本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完成。此书于1981年和2015年由《中华书局》两次刊印发行点校版。 但天不永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42岁的李豫不幸病逝于京师官邸。
李豫有二子三女。长子李百荫,以祖父李有棻官荫三品衔,娶户部侍郎、邮传部尚书陈璧之女陈宣岩为妻;次子李百钧,民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长女李芳芝,适河槽总督梅启照之孙梅光远(官荫二品,江苏候补道、民国议员);次女李绎芝,适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总监督、学部副大臣刘廷琛长子刘东溆;三女李丹芝,适光绪十八年状元刘福姚长子刘庆长。
参考文献
1、[清]蒋师辙撰:《台游日记》,台湾文献丛刊「第六种」;
2、陈三立著、钱文忠标点:《散原精舍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清]李有棠撰:《金史纪事本末》(第三卷),中华书局2015年版;
4、刘洪辟撰:《昭萍志略》,萍乡私立邑志馆1935年版;
5、《周江边李氏三修族谱》;
6、冯高源主编:《上栗人物》,《上栗县志》编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