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棠,字芾生,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 二月十五日,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十八日,享年六十九岁。咸丰八年(1858)有棠二十二岁时,以第三名考取袁州府学为附生,三年后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同治三年(1864)二十八岁时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贡,次年入都通过朝考,考取八旗官学汉教习,国子监学政衔,授职训导。光绪十年(1884)四十八岁写成《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本》五十二卷。光绪十六年(1890)五十四岁选授峡江县训导,兼理教谕。在任三年,光绪十九年(1893)五十七岁时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便辞官回家养亲。期间,两书经过多次修订,于光绪二十年(1894)在上海石印成书,完成第一次出版。又经过整整十年在家中雇工刻印,由李有棠亲自指导和校对,于光绪三十年(1904),全部印成并发行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据说只印一千部)。
李有棠在兄弟中居长,比二弟都大了五岁,所以他自觉担负起了教育兄弟们成才的责任。而他的兄弟们也都敬他为师长,终身不衰。二弟李有棻在外做官,每每接他去任所,盘桓几时,到后,只与兄弟商榷书史,从来不谈及政务。在临别前一日,李有棠才把平时所看到的不足之处及其补救办法一一条列出来,交给兄弟说,“以前不说,是因为避嫌;现在尽说,是因为爱弟。” 李有棻遵照实行了,果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清朝的规定,大小官员都可按其品位的高低,请求朝廷封赠其亲属以相应的官衔,以为荣耀。请赠的亲属限于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很少有赠给兄长的。但李有棻却恳请封赠其长兄李有棠为资政大夫(正二品),这足以看出李有棻是多么尊敬兄长李有棠的了。
李有棠幼年读书时就已显露出天资的聪慧,不但能强记而且十分注意锻炼理解能力。 十多岁时他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所以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二十岁就已读完《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和《尔雅》)。在李有棠的上代中并无读书人,家里也无可读之书,故这些经书都是借来的。他一面阅读,一面摘录,一面心里盘算着买书。时值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满清政府欲灭太平天国,东南各省遍地战火,苏、杭等处各大书肆无不毁于兵火。李有棠决心不惜重金(据家人称共花了两万两白银,等值于人民币约一千五百万元),北从京、律,南从粤、桂,设法搜购了大量的书籍,为日后讲求学问、从事著作打下厚实的基础。同时又在宅旁隙地另筑精舍一所,专作藏书、读书之用。从此,李有棠每日与诸弟研习其中,互相切磋、问难,互为师友,怡情养性,共同提高。
咸丰八年(1858),李有棠二十二岁,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学为附生(俗称“秀才”);咸丰十一年(1861),二十五岁,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即在岁试及科试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资格领取国家津贴的秀才);同治三年(1864),二十八岁,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贡(即每三年在全省生员中只选取寥寥几名贡入国子监学习的生员);次年,通过朝考,选授江西省峡江县训导(县学中教官之一)。光绪十九年(1893)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弃官归家养亲。此即李有棠“学而优则仕”的并不显赫的经历。
回乡后,李有棠集中精力做学问。他读破万卷,每读一书,都将其中纲领、主旨、特别事例等等,一一摘录。全书精华几乎无—遗漏,到一定时期再分类整理, 装订成轶,这比现代学者们所常做的卡片详尽得多,也艰巨得多。至于读后的心得体会,则另写成册。蓁非幼时在藏书楼上见过这些册卷,不过都已经散乱了,如果收集起来,怕是汗牛充栋。李有棠的字体摹习唐代书法家钟绍京的《灵飞经帖》,清秀中微见矫健。主旨、纲领一律用小楷,其余的则用行书,十分工致。他的《怡轩杂著》二十卷,想来怕都是利用这些资料加工整理而成的。
李有棠无书不读,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而他最专精在史部。他的《历代帝王正闰统总纂》,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中国通史。可惜,上述两部著作都没有刊印,所以也都不曾流行于世,只有少数亲友知道。
李有棠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主要从事辽史和金史的研究。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三史成书的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部很多,尤以《辽史》为最甚。李有棠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类资料,考订错讹,补充挂漏,用力甚勤,厥功甚伟。终于,于光绪十年(1884),始仿袁枢、陈邦瞻的体例,写成《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本》五十二卷,以下简称“两书”。
两书写了三次完整的草稿。光绪十九年(1893),仲弟李有棻为两书写了一篇《原叙》。 此时李有棻在广东,公务十分繁忙,此《原叙》是由他口授大意,命他的第四子李丰(即李夬)执笔代写。 两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在上海石印成书,是为第一次出版。之后李有棠又花了整整十年的工夫对两书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正。这一次他决定在家中雇工刻印,亲自指导和校对,所以这个家藏版不仅内容上更精审,而且刻工准确,印刷精美。 全部(据说只印一千部)印成并发行于光绪三十年(1904),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探花、江西学政吴士鑑向朝廷推荐这两部著作。他在《进呈〈辽金纪事本末〉片奏》中道:“前任江西峡江县训导李有棠,系萍乡优贡,潜心经籍,富有著述。独于史学尤为专门,著《辽金二史纪事本末》九十二卷。于两朝政治掌故,区别条流,穷源竟委。其体例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元纪事本末》。而于他书互有异同者,详加质证,注于其下,名曰考异。臣细读其书,纪述淹赅,考订完密。且治辽金二史较之他史尤为繁难,盖以元初史臣率尔撰述采摭未广,译语多歧。今得此书,博考群编,蔚为钜制,实为乙部中不朽之作。该教官年逾六旬,淡于荣利,养亲事毕,即不在仕。其胞弟有棻,官至布政使。该教官尤不肯轻入城市,与闻公事,实为敦品积学之儒。谨将原书装潢成帙,恭呈御览。可否饬南书房翰林阅看?如蒙谕旨,量给嘉奖,洵足以振朴学而励真儒”。
礼部尚书徐甫在《南书房阅看〈辽金纪事本末〉覆奏》中称:“如今该员以类排纂成书九十二卷,用力甚勤,而于政治得失之间尤多深意,足备几余乙览。”
朝廷颁发谕旨:“内阁奉上谕,前据江西学政吴士鑑进奏,前江西峡江训导李有棠所著《辽金纪事本末》一书,发交南书房阅看。兹据奏称,该员排纂成书,用力甚勤等语,李有棠赏给内阁中书衔,以示嘉奖。钦此!”
两书发行后,颇受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曾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里,与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明人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等名著并列在一起。李有棠之名也列入了民国时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里。 两书于1981年7月和2015年8月先后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1997年11月,中华书局又将两书与其他六部八种纪事本末汇聚影印,编成《历代纪事本末》一书。郭沫若生前为两书题写了书名“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版《辞海》有专门词目对两书作了介绍。百余年来,这两部书成为研究辽金二史学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先人的心血受到了后世的尊重,这是最可贵的。
然而,李有棠在印行了两书之后,不到一年,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终因心力交瘁而去世了。姻亲唐景崇(礼部侍郎)为李有棠纂写了《芾生公墓志铭》。二弟李有棻撰写了一副挽联,评价了兄长的一生,也寄托了他对兄长的尊敬、爱戴、感激和痛惜之情。联曰:“学至此,其庶乎!考经论道,匡时论史,躬行实践论文章。著述已千秋,九重天恩旨颁来,回首毕生精力果;兄非他,我师也。居家教孝,出仕教忠,处世为人教廉耻。死亡遽一旦,六十载训言犹在,伤心何日泪始干?”
李有棠兄弟六人“先后捷足科名,联镳仕路,无不宦成名立。” 二弟有棻,官至陕西布政使、护理巡抚,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赏戴花翎头品顶戴。三弟有槼,花翎三品衔道员,历办两淮运河堤工、金陵厘捐兼木厘局、军械善后局、江宁工艺局。四弟有榘,举人,山西太谷县、安徽黟县知县,花翎四品衔。五弟有荣,户部湖广司主事,花翎四品衔。六弟有桇,江苏候补知州,花翎四品衔。侄豫,进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花翎四品衔。侄复,陕西候补知府,花翎四品衔。侄颐,拔贡,内阁中书,湖南候补道,花翎三品衔。侄丰,举人,户部郎中。侄贲,候补府经历以知县用,五品衔。有棠、有棻、有槼、有榘、有桇、豫、复、丰八人同在《昭萍志略》中立传,萍乡史上唯此一家。
- 唐景崇,《芾生公墓志铭》,江西萍乡周江边《李氏三修族谱》,1936。
- 李苏菲, 《萍乡三学者生卒及其著述》,《萍乡文物》第一辑,1948年1月。
- 李有鋆,《族兄芾生先生传》,江西萍乡周江边《李氏三修族谱》,1936。
- 《辽史纪事本末附录•有关的两个奏折》。
-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华民国十年商务印书馆:389页。
- 江西萍乡周江边《李氏三修族谱》,1936。
- 《先世旧闻--有棠、有棻的主要事迹》,李蓁非,《萍乡文史资料 第7辑 萍乡人物纪略》,1987。
- 《纪念著名史学家李有棠诞生一百七十周年》,李蕙、李世弢,《萍乡日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