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麻纱校始成,而今《本末》倍分明 —— 纪念著名史学家李有棠诞辰一百七十周年

萍水从杨岐山麓萍宜交界处山中发源,汇集大小支流,水势渐大,进入赤山——彭高河谷平原后,从东北向西南缓缓流去,在距赤山桥不远一座名为和雁桥的石桥旁,田畴中有一个河流环抱着的村庄——周江边。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十五日,著名史学家李有棠出生在这里。李家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宜春沙子巷始迁萍乡白竺,第三世迁县城北门桥头,第四世迁周江边,到有棠出生时,已经是十一代了。李家先人也不乏读书人。据族谱记载:二世道充是明贡生。四世德维、七世仕隆、八世谦斋、九世宝旃是清国学生,十世起湘县府试屡拔前茅。有棠的祖父以自己和儿子读书未竟其志引为憾事,因而下决心培养自己的六个孙子。他延聘学问高深的塾师到家中,带头敬奉先生,隆师重道,并花费巨资购置大量书籍供孙辈们学习。有棠天资聪慧,幼年读书时能博闻强记。十多岁时便领悟到“有用之学,无不自经史酝酿而出”①。因此他特别留心经史,不到二十岁便读完了《十三经》。时值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燃遍东南,苏、杭等地书肆大都毁于兵燹。祖父供银从京、津、粤、桂各地购书,为他日后研究学问、从事著述准备了充分的资料。

李有棠,字芾生, 清末史学家,江西萍乡週江边人 ,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享年六十九岁。 李有棠

咸丰八年(1858)有棠二十二岁时,以第三名考取袁州府学为附生,三年后以超等第一名补授廪膳生。同治三年(1864)二十八岁时考取辛酉科第一名优贡,次年入都通过朝考,考取八旗官学汉教习,国子监学政衔,授职训导。光绪十六年(1890)五十四岁选授峡江县训导,兼理教谕。在任三年,光绪十九年(1893)五十七岁时因祖母、母亲年老,无人侍奉,便辞官回家养亲。②

不论是在家中还是任所,三十多年中有棠抓住一切时间研究学问。他博览群书,终年手不释卷,“每除夕爆竹声喧,犹一灯夜读不辍”。③他性勤耐劳,潜心研究,每读一书,都将其中的纲领、主旨、特别事例等一一摘录,全书精华几无一遗漏。主旨、纲领用小楷书写,读后心得体会则用行书书写。到一定时间再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凡是能搜集到的书,他都认真研读,经、史、子、集四部各有心得。但他用力最专的则是史部。在打下了扎实基础之后,他最终选定辽、金二史作为研究课题。二十四史中的辽、金史是元丞相脱脱主修的,成书时间仓促,缺漏甚多。为了对辽、金二史订正错讹,补充挂漏,他充分利用家中的藏书,凡事涉及辽、金者,匪不搜集,考证异同,写成《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和《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在《辽史纪事本末卷末·引用书目》中,开列书目达676种。在《金史纪事本末卷末·引用书目》中,开列书目达518种。由此可见有棠著两书所费精力之巨。两书皆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两书“凡例”中说:正文对辽、金二史纪传中所载史实按专题纂辑,缕晰条分,区别条流,各从其类,俱本正史。而“考异”则兼采群书,小注双行,将诸异同逐条分载。每条之下,搜集大量史料,并供释疑线索,以便观览,而资参证。中华书局1979年9月13日在《〈金史纪事本末〉出版说明》中说:“考异不仅汇集了大量的材料,提供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且还提出了作者本人的见解,并对一些具体史实做了考订。”对《金史》中的某些问题,指出“‘未知孰实’,‘矣考’。虽仅仅提出了问题,但已清楚地表明,《金史》有关记载存在错误。凡此,都是对研究《金史》颇有裨益的。至于人名异同、地理沿革等考订,不少地方亦足资参考。”1981年7月在《〈辽史纪事本末〉出版说明》中说:“李有棠的考异,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解决了不少问题。……《辽史》把一人误为二人的情况很是不少,……李有棠都参酌前人研究成果,一一作了考订。此外,李有棠还对它书的有关记载进行了辨证。……这些考订,无疑对研究辽史颇有裨益。”

这两部著作,他都完整地写了三次草稿。从光绪十年(1884)开始写作,费了十年时间,到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在萍乡初刻。光绪乙未年(1895)在上海石印成书,但扉页仍书“光绪癸巳孟冬同文书局石印”。两书出版时,其二弟有棻在广东高廉钦兵备道任上,公务繁忙,口授大意,命四子李丰执笔,写了一篇《原叙》,文中说:“《辽金二史纪事本末》都为九十二卷,伯氏芾生寄自峡江,起自甲申,迄今一纪,始排比成帙”。此后,有棠又花了十年时间,将书校补增辑,在周江边家中雕版重刊。他本人亲自指导和校对,历时一周年,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冬第三次出版,称为癸卯重刻定本。④

光绪十九年李有棠仲弟李有棻为‘两史’作序

李有棠仲弟李有棻为‘两史’作序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探花、江西学政吴士鑑向朝廷推荐这两部著作。他在《进呈〈辽金纪事本末〉片奏》中道:“前任江西峡江县训导李有棠,系萍乡优贡,潜心经籍,富有著述。独于史学尤为专门,著《辽金二史纪事本末》九十二卷。于两朝政治掌故,区别条流,穷源竟委。其体例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元纪事本末》。而于他书互有异同者,详加质证,注于其下,名曰考异。臣细读其书,纪述淹赅,考订完密。且治辽金二史较之他史尤为繁难,盖以元初史臣率尔撰述采摭未广,译语多歧。今得此书,博考群编,蔚为钜制,实为乙部中不朽之作。该教官年逾六旬,淡于荣利,养亲事毕,即不在仕。其胞弟有棻,官至布政使。该教官尤不肯轻入城市,与闻公事,实为敦品积学之儒。谨将原书装潢成帙,恭呈御览。可否饬南书房翰林阅看?如蒙谕旨,量给嘉奖,洵足以振朴学而励真儒”。

礼部尚书徐甫在《南书房阅看〈辽金纪事本末〉覆奏》中称:“如今该员以类排纂成书九十二卷,用力甚勤,而于政治得失之间尤多深意,足备几余乙览。”

朝廷颁发谕旨:“内阁奉上谕,前据江西学政吴士鑑进奏,前江西峡江训导李有棠所著《辽金纪事本末》一书,发交南书房阅看。兹据奏称,该员排纂成书,用力甚勤等语,李有棠赏给内阁中书衔,以示嘉奖。钦此!”⑤

两书出版后,颇受社会上和学术界的重视,与同类名著并列在一起,先后被收进《七种纪事本末》和《九种纪事本末》。他的名字也列入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⑥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派人对两书进行点校。“文革”之后,安排人在旧稿基础上进行了复核,并作了分段、校勘,先后出版印行(见1979年9月13日《〈金史纪事本末〉出版说明》和1981年7月《〈辽史纪事本末〉出版说明》)。1997年11月,中华书局又将两书与其他六部八种纪事本末汇聚影印,编成《历代纪事本末》一书。郭沫若生前为两书题写了书名“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版《辞海》有专门词目对两书作了介绍。百余年来,这两部书成为研究辽金二史学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此外,有棠还著有《历代帝王正闰统总纂》二十卷和《怡轩杂著》,稿佚

‘两史’分别于1980年、2015年,由中华书局点校重刊。

两史

光绪三十一年(1905),有棠去世前数月,右臂感觉疼痛,当是由于数十年执笔缮写书稿劳累所至。后来,症状日益加剧,乃至发展到两足拘挛,难于行走。延请医生调治时,他仍手不释卷。六月初亲笔给二弟有棻写信,并不言及病状。七月十七日病情突然恶化,至十八日子时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有棠家祖堂堂号名“怡怡堂”。怡堂中有棠一辈兄弟六人,他居长,一向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子侄。读书时兄弟互为师友,相互切磋。诸弟矢志书史,与他关系极大。当年父子兄弟叔侄学成,登科第,入仕籍,人物鼎盛,政声卓著。县志《昭萍志略》称其兄弟六人“先后捷足科名,联镳仕路,无不宦成名立。”二弟有棻,官至陕西布政使、护理巡抚,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赏戴花翎头品顶戴。三弟有槼,花翎三品衔道员,历办两淮运河堤工、金陵厘捐兼木厘局、军械善后局、江宁工艺局。四弟有榘,举人,山西太谷县、安徽黟县知县,花翎四品衔。五弟有荣,户部湖广司主事,花翎四品衔。六弟有桇,江苏候补知州,花翎四品衔。侄豫,进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花翎四品衔。侄复,陕西候补知府,花翎四品衔。侄颐,拔贡,内阁中书,湖南候补道,花翎三品衔。侄丰,举人,户部郎中。侄贲,候补府经历以知县用。五品衔⑦。有棠、有棻、有槼、有榘、有桇、豫、复、丰八人同在《昭萍志略》中立传,为萍乡绝无仅有的一家。

有棠兄弟间关系和睦,他到二弟任所商榷书史,平时从不谈及政事。及至归前,乃将自己所见情况及建议逐条说出,并说明,以前之所以不说,是为了避嫌,现在尽说,是为了爱弟。⑧二弟有棻在广东任上时,母黄太夫人年高,因离家远,难接去奉养。此时,有棠去信告知:弟受恩深重,勿言退。养亲事,兄任之。后来,有棻官做大了。光绪二十年(1894)恳请朝廷赐封有棠为资政大夫,花翎二品衔。当时一般请赠的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很少有人请赠兄长。有棻此举,足见他对兄长的尊重。有棠去世,有棻撰写了一副挽联,评价了兄长的一生,也寄托了他对兄长的尊敬、爱戴、感激和痛惜之情。联曰:

“学至此,其庶乎!考经论道,匡时论史,躬行实践论文章。著述已千秋,九重天恩旨颁来,回首毕生精力果;

兄非他,我师也。居家教孝,出仕教忠,处世为人教廉耻。死亡遽一旦,六十载训言犹在,伤心何日泪始干?”


关于‘两史’的两份奏折

两史奏折

李豫为‘两史’作的未跋

重刊辽金纪事本末末跋


注解:

①⑧ 唐景崇. 《芾生公墓志铭》. 江西萍乡周江边《李氏三修族谱》. 1936年。

②④ 李苏菲. 《萍乡三学者生卒及其著述》. 《萍乡文物》第一辑. 1948年1月。

③ 李有鋆. 《族兄芾生先生传》. 江西萍乡周江边《李氏三修族谱》. 1936年版。

⑤《辽史纪事本末附录·有关的两个奏折》。

⑥《中国人名大辞典》. 中华民国十年商务印书馆:389页。

⑦ 江西萍乡周江边《李氏三修族谱》. 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