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棻与陈三立的家世姻缘考

李有棻 与 陈三立 像

李有棻与陈三立像

摘要:晚清江西萍乡名士李有棻与义宁陈三立交往密切,他们不仅有僚壻之谊,还有着儿女之间的再世之交,在陈三立多次给李有棻的赋诗赠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两人之间持续二十余年的高情厚谊。本文从陈三立诗文集的记述以及有关研究陈三立的文献中,考述了陈、李两家的家世姻缘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关键词:李有棻;陈三立;家世;姻缘

江西义宁(今修水)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其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陈三立长子,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陈三立三子,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陈衡恪之子,被誉为“中国植物学之父”的陈封怀,他们陈氏祖孙四代“一门五杰”世人皆知。其中,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其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葆廉并称“维新四公子”,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近年来,陈三立氏是近代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陈三立与江西萍乡诸多晚晴历史文化名人有着重要关系,因此,研究义宁陈氏家族与近代萍乡历史文化名人的交往就成为学界的一个重要话题。近日拜读《文史知识》2010年第1期所刊高洪年先生《陈三立佚文见萍乡谱牒》一文,文中提到:“陈三立与萍乡诸多近代文化名人有着重要关系,如他的至交文廷式、金辽两史学者李有棻、儿女亲家喻兆藩、贺国昌等。”[1]江西义宁陈三立的确与萍乡李有棻系至交,而且两人还有僚壻之谊,但李有棻并非“金辽两史学者”,所谓“辽金两史”应该是指《辽史纪事本末》与《金史纪事本末》这两本书,[2]其作者应为李有棻胞兄李有棠,高洪年先生的以上表述有不确之处,对此本文不再赘论。笔者以下所叙主要在李有棻与陈三立的姻亲戚谊,以及为何在散原老人的诗文中多处涉及到萍乡李有棻?仔细考据,除了陈、李两人莫逆于心的交情外,还在于陈、李家族的世代姻缘。

李有棻(1842—1907),字芗垣,江西萍乡人,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官内阁中书,充任玉碟馆(修纂皇族族谱的专门机构)誊录,四年后分发湖南候补知府。候补期间,管理过督审局,提调过厘金局,才试署(代理)沅州知府。接着调湖北襄阳知府,在赴任途中改任安陆知府,接着升武昌知府,在任八年,以后逐级上升。先后做过广东高廉钦兵备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兼署南洋通商大臣,最后做江西铁路大臣。[3]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赴九江视工南浔铁路途中,在鄱阳湖遇难,朝廷赐祭葬并特赠太子少保衔,俗称宫保。

李有棻与陈三立的相识,有据可查的文献记录应该是光绪三年(1877),据陈三立《代大人赠李太守入都序》载:“萍乡李君芗垣,自其少时,笃嗜儒先性道之书,斩然辨义利,习经世之务。------寻报知府发湖南,余时与同官,相见论议,叹其才力智能有异于今之人。”[4]该年,李有棻从京都赴任湖南候补知府,其时陈三立随父湘西辰沅道事陈宝箴,共治凤凰厅。而陈三立结识文廷式则在光绪五年(1879),那年二十七岁的陈三立赴南昌应试,与萍乡文廷式相识。[5]可以看出,陈三立认识文廷式前两年就先结识了萍乡李有棻,两人一见如故,从此结下忘年之交。又据陈三立《扫叶楼会饯芗垣藩使二兄解官去江南》一诗云:“使君与我忘年友,回首功名杯酒间。”[6]查李有棻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而陈三立则为咸丰三年(1853)生人,两人年龄相差十二岁,陈三立在诗文中称李有棻为“忘年友”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陈三立与李有棻的交情还在于陈三立之父陈宝箴的缘故,由于李有棻与陈宝箴同在湖南为官并互有裦赞,自然加深了陈三立与李有棻的友谊。光绪六年(1880)六月,陈宝箴在赴河北道任前与洋务先驱郭嵩焘谈及湖南吏治时,就在郭嵩焘面前大加赞赏李有棻,郭嵩焘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陈佑铭谈过,论及湖南吏治,以候补府李芗垣有棻为最,兼提调厘金,发审两局事,所见甚卓,不止为良吏而已”。[7]

光绪八年(1882),时年三十岁的陈三立赴南昌乡试,中举后至长沙拜访已任沅州知府的李有棻,经李有棻之妻俞镜秋做媒,娶其堂妹浙江山阴(今绍兴)望族俞文葆之女俞明诗为妻。俞明诗,同治三年(1864)人氏,字麟洲,擅书法、古琴,亦能诗,自署“神雪馆主”,1923年逝于南京,有《神雪馆诗抄》存世。陈三立在《继妻俞淑人墓志铭》中写道:“初余侍余父分寻河北,以免前妻罗淑人之丧,归应乡试,道长沙,故人李太守有棻之妻淑人之从姊也,李传其妻之言曰:‘公子诚续图娶者无如吾贤妹。’力媒合,于是试后就赘焉,淑人年十八也”。[8]从陈三立的记述中可见,其中举后在长沙与“故友”李有棻相聚,也表明他们二人此前早已相识,而在此后两人便襟袂相连,在挚友基础上又多了一层僚壻之谊。

关于陈三立之妻俞明诗的堂姐俞镜秋(1858—1899),陈三立在为李有棻所作的《清故太子少保衔江宁布政使护理总督李公墓志铭》中写道:李有棻“继配俞夫人,先公卒,有淑行雅操,工为诗,余妻之从姊妹也。”[8]据李有棻撰《陈公宝箴暨德配黄夫人寿序》:“有棻之妻,与公子伯严之妻,皆出北平俞氏,虽非同母,以辈行,兄弟也”。[9]俞镜秋早逝于李有棻,卒年42岁,现存李有棻为妻所作《挽继配俞夫人》挽联一首:“菱镜续良缘,方欣月缺重圆,由府道开藩陈臬,以及护抚西陲,十九年作伴衙斋,贤能力助,藉可勤慎居官,何昔同宦辙,今渺仙踪,只遗挂犹存,回首三生浑似梦;萱堂惊弃养,相与星奔共返,自秦岭沿汉溯江,至浮洞庭南驶,数千里常依苫块,悲劝交深,幸获平安抵藉,乃我尚苟延,卿便永丧,无片言而别,伤心两泪总难干。”[9]俞镜秋亦留有《倚香阁诗钞》一卷,李氏后人将俞镜秋遗诗和女儿李襄蘅、李慧仙遗诗合辑为《李氏闺媛诗钞》(家刊本),于1947年刊印,该书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李有棻与陈三立不仅有如上所述之连襟之谊,他们还有着再世之交,其因缘系于被誉为“桂林三杰”的唐氏家族。在桂林讲起“同胞三翰林”,都晓得是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三兄弟,一门同胞弟兄全部考中进士。陈三立三子陈寅恪的夫人唐筼,就是曾任清末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字晓莹,广西灌阳人,曾就读于天津女子师范,后保送上海体专就读,毕业回天津任教,后又移居上海任体育教师,与母同住,母逝后与陈寅恪结婚,有《唐筼诗存》留世。[10]唐景崧的胞弟是晚晴学部尚书唐景崇,字春卿,他的儿子唐温斋娶了李有棻长女李襄蘅为妻,唐温斋字庚,与其胞弟唐毅斋两兄弟专攻谜语,是清末著名的谜语专家,唐温斋作有《卧云书室隐语》,唐毅斋作有《听雪书屋叟词》。而唐温斋之妻李襄蘅,字恒,也是工诗善吟,据易宗夔《新世说》载:“李襄蘅幼承母教,早习诗书,性笃实而通慧,酷好学问,五经四史,靡不晓澈。长适灌阳唐氏,主持家政。清季女学渐萌,都门士女创设振帼女学,蘅募捐独多,并任讲席,造就女生数百人。著有《浣薇轩梦余吟草》,隽逸可诵,画亦有名于时。------春卿尚书以病致仕,女士朝夕侍奉,辄通夜不眠,积劳成病。及尚书逝世,女士随没,女界惜之。”[11]作为儿媳的李襄蘅性至孝,侍候病榻上的公公唐景崇,夜不假寐,累月不懈,以至于积劳成疾而逝,实为亘古之佳话。

此外,李有棻还对陈三立长子陈衡恪的教育举贤使能,光绪十七年(1981),时任武昌知府的李有棻推荐其属下通州(今南通)范当世之胞弟清末文学家范钟,前往陈三立之父湖北布政使陈宝箴处教其孙陈衡恪,后来范钟将其侄女范孝嫦(范当世之女)介绍给学生陈衡恪。这门亲事双方都十分满意,陈宝箴曾写信给范钟,表示陈家儿子品学与范氏兄弟相类,孙子师曾(衡恪)又与彦殊(范罕)略同,真可谓门当户对。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范当世离开天津李鸿章幕府赴湖北按察使署省亲嫁女,也就是从这年开始,我们看到《范伯子诗集》中有了范当世与陈三立的赠答之作。[12]

李有棻一生三十余年官宦生涯,历京、湘、鄂、粤、陕、宁、赣诸地,在陈三立的诗文集中可以看到,每逢李有棻职位升迁或仕途有变,陈三立便有诗文相赠。如陈三立所作的《送朱大游武昌兼呈郡将李使君》一诗中有“太守循良吏,江关有颂声。”就是陈三立与南浔名士朱次江、时任武昌知府李有棻相聚所作,并在诗中赞李有棻为良吏而得“颂声”。光绪十八年(1892)李有棻擢升广东高廉钦兵备道,三立有《浔阳江上别李二兵备之官高州,余亦自兹寻庐山,因为长歌》长诗一首,诗中云:“故人循良今第一,领郡武昌声籍籍。腹中韬钤未概施,境外讴歌已无匹。政成七载謁天子,暎照九衢配金紫。------余亦拂袖寻名山,日夕望君霄汉间。”[4]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挚友荣升道员,可以大展宏图的祝颂之情,也看出陈三立已经无心仕途,寻山而居的打算,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江总督刘坤一薨,藩司李有棻护理总督兼署南洋通商大臣,后遭谗言被免官。对此,陈三立在为李有棻所作墓志铭中写道:“先是公护总督时,勇于报称,凡天下大计暨江南江海防诸利弊尽举以入告,忌者滋不便,遽摭蜚语中伤之,于是免公官”。[8]在李有棻将要离别江宁返乡之际,陈三立与其多次相聚,并作《龙蟠里讌集次李芗垣藩使赋别韻》与《扫叶楼会饯芗垣藩使二兄解官去江南》诗两首,[6]与挚友兼连襟的兄长李有棻话别,诗中的龙蟠里和扫叶楼均系南京城里文人画士常去之处,他们在此把酒叙旧。尤其是诗中的扫叶楼,更是隐喻着在西风萧瑟之下,扫着残叶,到处飘零,表达了“黄叶中原走,残局谁收拾”的忧国忧民情感。

陈三立与其父陈宝箴功败革职后便既不问政治也不参世事,用近代掌故大家徐一士先生的话说:散原老人“雅望清标,耆年宿学,萧然物外,不染尘氛。溯其生平,盖以贵公子而为真名士。”[13]但实际上陈三立对心中的理想并没有完全忘怀,光绪三十年(1904),江西准备营建南浔铁路,由江西京官李盛铎等一百一十余人联名上书朝廷,推举李有棻为江西铁路总理,创建江西铁路公司。据《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九志一百二十四交通一记载:“赣人以李有棻总理江西铁路,以南浔为干路第一段。”该年陈三立出任江西铁路公司副理,与李有棻联袂共支策于南浔铁路,期间还有佳话流传,据钱文忠《神州袖人陈三立》一文所叙:陈三立“自谦无所献替,遂将薪金悉数捐赠金陵刻经处,严于取予如此。”(见《散原精舍文集》之代说明)[8]这段时间陈三立就赋诗多首,如《汉上旅馆坐雨时方订南浔铁道债券》、《九江铁路局楼遣兴》、《抵九江铁路局湖海楼》等诗文,抒发参与南浔路事的情怀,在诗中写道:“博望贪凿空,长房专缩地。幻想讬鬼工,纷营极嵬碎。”[6]在李有棻鄱阳湖遇难后,陈三立还继任铁路总理,很想有所作为,但终因人事原因而罢废,重返南京寓所。

自光绪三年(1877)李有棻与陈三立相识,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李有棻鄱阳湖遇难,两人整整三十年的高情厚谊,使陈三立始终难以忘怀,常常触景生情,怀念故友。在陈三立诗文中有一首作于宣统元年(1909),该诗名为《汉口迎宾江馆晚眺有感往岁与李芗垣宫保同居今李墓有宿草矣》,诗中道:“隔江楼望满斜阳,依旧摩云燕作行。絮语老人留茗椀,倚阑干处是沧桑。”记述了三立在李有棻逝后三年,依然还念当年在茶楼两人的低声细语,椅阑而坐的情景。在《八月二十一日夜宿九江铁路局楼感赋》中也写道:“蛮触互一逞,鹬蚌终两厄。涕泣导弯弓,禦悔势方急。讬命漏舟上,呼号傥相及。”对共谋铁路大事,最终生离死别的感叹。又在《宫亭湖伤夏舒堪》中云:“往者从湘纍,莫赎萍乡李。至今鸭乱啼,冤魂欲出语”。[6]在诗中把萍乡李有棻比作屈原溺水而亡,而今一身虽百死亦不能补偿或换回故友,却只能聆听湖面上的声声鸭啼,那啼声好似故友纠肠的呼唤,并以此来表示对李有棻极其沉痛地悼念。

民国五年(1916),经过十余载建设的南浔铁路通车,陈三立特作《南浔铁道初成由九江附车至南昌口占》一诗,还有“一转车轮一断肠”之痛。从陈三立的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李有棻是陈三立一生极其其重要的至友,用金石之交都不足以恰当地比喻他们两人之间的友谊。正如陈三立在《留别散原别墅杂诗》中所云:“我有刘李交,道法殊因缘。其人骨俱朽,几案对俨然。洒泪奖末契,惨澹垂文篇。”下注:“近成《刘镐仲文集序》、《李芗垣墓志》二篇”[6]诗中的刘李二人,即为晚清名士刘镐仲和李有棻,陈三立把与他们二人的交情视为天注定的因缘,虽然旧友早已离世,但陈三立依然要含泪垂文以祭。

参考文献:

[1] 高洪年:陈三立佚文见萍乡谱牒[J].北京:文史知识,2010,(1).

[2]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历代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 钱实普编:《历代官职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

[4] 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185,64.

[5] 杨剑锋:陈三立年谱简编[J].中国韵文学刊.2007,(1).

[6]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上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2,71,204,389,300.

[7] (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四)[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60.

[8] 陈三立:散原精舍文集[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5,104.

[9] 李蕙编:李苏菲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304,287.

[10] 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7.

[11] (清)易宗夔:新世说[M]上海:古籍书店,1982:96.

[12] 龚敏:范当世与陈三立的文学交往[J].古典文学知识.2009,(3)

[13] (清)徐一士:亦佳庐小品[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9.


李其瑞

男,汉族

江西萍乡市人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法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所长,法学理论学科带头人。

主要学术成果有《法学研究与方法论》、《比较法导论》、《法理学》、《法理学教程》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