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族

家族概述

週江边李氏在萍乡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萍乡出北门大约二十四里距赤山桥三里的地方,聚居着一个偌大的李氏家族,这地方就叫週江边。这里山明水秀,田畴广袤,萍乡河像一条腰带环绕着这个村落。村子里栋宇连云,栉比鳞次,气势恢宏。

屋场布局

屋场的正门朝西,门楣上赫然镌刻着"柱下清芬"四个行书大字。门前是一块占地好几亩的草坪,右首是族中的谦斋公祠和"水云居";左首是嵩公祠和"云蒸霞蔚"。祠宇高敞巍峨。正门进去便是一座十字大厅,中间有个宽大的天井。整个天井都是用上等麻石砌成。厅分前后两进。前厅只在左右各放一条四米多长的木凳,显得有些空旷。但厅的上方则挂着进士、文元、优元、拔元等显示科举功名的金字小横匾有八九块之多。后厅供着天地君亲师牌位。牌位前有个硕大大香案,靠墙是神龛,上有铁磬和长明灯,早晚都由专人上香鸣磬。厅的左右两侧各有厢房三间,是夫役们的住房。两侧则是停放车轿的地方。这个大厅被我们称作老厅屋。屋场内一切红白喜事都在这里进行。

特色建筑:月门厅

傍着老厅屋连绵建起了一幢又一幢的房子,它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由或大或小的廊庑联接着形成一个整体。这些建筑群中最有特色的是月门厅,这是有棻公任武昌知府时,仿照衙署建造的。它是一栋两层两进一厅十二室的新式住房。后墙及两边风火墙均是眠砖到栋,前面则就着老墙(水沙墙)。厅门是满月形故称月门厅。前后十二间房子由两个与房等长的大天井隔开,天井旁各宽一米,作为十二间房子的通道。天井四週则围以木栏杆,中间嵌以花格。靠天井这面十二间房子由木棚门为墙,上半节则是木格大窗,可支可放。前后厅以木棚门隔开,两厅的上宾各为一八角形的大罩厅,几条棱呈弓形,上面绘着三国故事的彩绘,厅内是紫檀木雕靠背太师椅安放两旁,一张月形大饭桌摆在后厅,这是有棻公接待宾客的地方。天井两端各有一拱门分别与有棠公和有榘公的房屋相通。出月门则经孔夫子厅与老厅屋相通。因此无论走到哪里去雨天,也不会湿鞋。这是屋场的主体群。

建筑外围

在主体建筑的外围,左方隔着一条长巷我们叫文公巷,有一簇屋宇,我们称它为八房里。老厅屋大坪前有一片田垅叫前槽,田垅前面紧靠萍水河岸是一个小土坡,上面建有月公祠、桂圆公祠(即嶐公)、芳圃公祠和集成公祠,此外便是一些零星小矮屋。所有祠堂都是座西朝东,祠堂前面也有一块大草坪,右边是一个很大的菜圃,还有几株百年香樟。嶐公祠曾是李氏族小的校舍。老厅屋的右边也就紧挨着谦斋公祠和"水云居"的一片屋宇叫台上,住着日公分下子青公的后裔。

週边环境

从八房里的承谦公祠过去几丘田便有一座石拱桥,横跨萍水河上,叫和雁桥,是由子嵩公的妻子吕氏大娘出资修建的。因竣工时恰有一群鸿雁飞过并发出阵阵清越的鸣叫,故名和雁,桥头有一座五层石塔。据说週江边是个船形,这塔就像一支船篙将船稳定。隔河与屋场相对是一座建筑宏大各驰远近的多福寺,寺内供奉的是蔴衣老爷,所以习惯叫它蔴衣庙。

屋场的后方也是一片田垅叫后槽,隔着田垅是一涌小土坡,上面长着七八株百年香樟,故称为樟树岭,距樟树岭不远便是杨梅岭再外后便是耀宝山和马道岭,那里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松林中有一块广阔的土坪,是族中学子练习骑马射箭的场所,从田垅、从山丘、从流水来看週江边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屋场。

家族起源

我们的祖先,谱载系由袁州(今宜春市)迁来的。首先定居于西路白竺李家源,这位祖先叫广通,以后萍乡週江边李氏便奉他为始迁祖。他的儿子道充生三子自谦、自唐、自华。因白竺地处山区没有发展前途,便奉母迁至萍乡石桥头(即通济桥),开始以做豆腐为业,后来生意大了,赚了不少钱,便在北城墙内买下了半条街。

自谦的儿子德维认为经商不是根本,于清咸丰年间便买下週江边这一大片田地。这里原是週姓管业,为了我们李家便更名为週江边:意思是姓週的已经走了。在德维和他的两个儿子如日、如梭的经营下,家业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大家族。和明显週江边容纳不下了,于是便向四週辐射开去。日公的子孙便迁到距週江边一里多远的院背。月公的子孙最多,他的长子子寿一支便迁到了韶陂的黄鹄冲,及萍乡东门外,集成公支一部分迁居杨梅岭,船形里和龙家冲,月公其他子孙便立足于週江边。

家族发展

如月公的次子子嵩有两个儿子仕嶐、仕昌(早逝)。仕嶐共有五个儿子,第三个谦斋便是我们这一支的发脉者。他英年早逝,只有一子宝旃,他把父亲遗下的家业经营发展得更是出色,拥有田租一万余担。他乐善好施,急公好义,曾以捐修袁州郡城得到清政府的褒奖。只要是邑县中需要捐输,他总是捐的最多,因此在邑县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被推荐为萍乡县文昌宫六堂会首之一。有一次在开会时被文姓以对联"家有良田万顷,任你上摆下摆,胸无半点墨水,到底左难右难。"相讥诮。回家后矢志教育子孙读书。那时他的四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读书无望,便把希望寄托在孙子们的身上。他到处物色探访,最后请了位饱学宿儒回来。他对先生优礼有加,素自操持先生的饮食起居,并派专人服侍。他望孙成龙,尊师重道。在这方面还流传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有一次服侍先生的长工回家去了,先生并不知道。先生有一个习惯,便是每天早上起床之前要抽上筒旱烟,平时装烟点火总是由长年师傅侍候,这天为同往常一样咳嗽一声后,便有一杆旱烟筒从帐外伸了进来,接着装上烟丝捻了点香灰在烟斗里面,便把点火凑着烟斗,先生并未觉得有什么异样,便悠悠地吸着,吸完之后打了个长长的阿欠,慢腾腾地坐了起来,准备下床,谁知撩开帐一看,老东家笑咪咪地恭恭敬敬站在床前,伸手准备搀扶先生下床。见此情景,先生感动之极,拉着东家的手嗫嗫嚅嚅地说道,东家对我如此礼遇,定将尽毕生所学,把令孙教好,以报知遇之恩。从此督课尤严。后来他们六个都先后以优异成绩通过县府考试,中了秀才举人,成为週江边李氏第一批科举之士。宝旃公实为我李氏步入书香官宦之途的最大功臣。所以我的上辈便把他尊师重道的故事代代相传。

宝旃公有四个儿子:老大起湘字瑟庵,人口最多有六个儿子。老二起涵字心谷无子。老三起海字云岩一子。老四起濬字秀江无子。于是瑟庵的六子有桇便承继老二心谷,五子有荣承继老四秀江,所以谦斋公的后裔实际上基本源出瑟庵公。

宝旃公的六个孙子,老大有棠字芾生,光绪辛酉科贡生,参加朝考就职峡江县训导(相当教育局长),后考取八旗官学教习,授修职郎。性孝友,在职三年便弃官奉养母亲,在家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对于史学造诣精深,以辽金二史记叙粗疏且谬误,便立志著述。他遍读有关辽金两代的正史野史札记等大量资料,旁征博引,进行考证,终于著成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全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学政钟仕监及礼部尚书徐郙荐呈御览,钦赐内阁中书衔,宣付国史舘立传。《昭萍志署》中也为他立了传,被尊为史学家。

老二有棻字芗垣,光绪癸酉科拔贡生,朝考授职内阁中书,充任玉牒舘缮录官兼收掌校对官,保举知府,分发湖南补用。署理沅州知府,以政绩简放襄阳,武昌知府,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特授江宁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这是萍乡人中所担任过的最高官职,因于张之洞政见不和藉丁母忧之机离官在家。后来江西省兴办铁路,江西官绅亟力推举出任江西省铁路大臣。首先修筑了南浔铁路,因公务再赴九江途中于鄱阳湖乘船被他船撞沉被溺,赠太子少保衔。有棻公为官清正,以惜民养财为本,故所到之处政绩斐然,老百姓呼为李青天。有棻公秉承祖父遗愿,奖掖后辈不遗余力,他的薪俸大多数用于资助族中贫困而能读书的子侄身上。週江边李氏书香不绝于他是分不开的。

老三有椝,老四有榘(举人),老五有荣,老六有桇,及有棻公的长子豫(翰林),次子复(汉中知府),兄弟父子八人同时期在昭萍志略中立传,这种情况实在少有。在萍乡堪称佳话。週江边李氏在萍乡乃至附近几个县中成为鼎鼎有名的世族,后来虽然家道式微,但书香之称在我们这一支还是连绵不绝,直到如今仍为萍乡有数的书香门第。